療癒目睹兒

casework counselling

目睹兒個案輔導工作的要點

概念篇

「受到以往保守封閉社會風氣的影響,家庭暴力的議題被視為「家醜不可外揚」,深怕被外界得知後會遭受他人的輕視;或被解讀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屬於各個家庭的家務事,難以向外界啟齒,認為說了也沒用;受害一方甚至會遭到責難,換來「一定是你…所以才被打」,無形中形成對家庭暴力隱忍的消極態度。

當家庭中的成人看待家庭暴力的議題受到社會風氣或傳統價值觀的影響,無形中也將家庭暴力是一件可恥的事的觀念傳遞給兒童,或以「不可以和別人說」的態度要求兒童必須保守家庭中的秘密,兒童也會感受到家庭暴力是不能說的秘密,深怕說出後會成為家庭的背叛者,不僅使得兒童必須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壓力,對暴力的認知容易混淆或形成錯誤歸因更是長久深遠的影響。

協助兒童瞭解「家庭暴力不是秘密」、「發生家庭暴力並不丟臉」,能夠幫助兒童減除錯誤的社會烙印帶來的羞恥感,打破「暴力是家庭秘密」的觀念也是開啟後續援助與輔導的大門,讓因為目睹暴力而產生的創傷有機會或得撫慰。」

工作重點

  • 暴力是需要說出來的,才有機會可以獲得處理
    1. 提供安全開放的環境,協助兒童抒發目睹暴力的經驗,同時讓兒童得知暴力是可以有地方抒發的。
    2. 瞭解兒童如何看待家庭暴力事件。
    3. 說出暴力的重要性,可以獲得什麼樣的援助。
  • 家庭暴力是秘密嗎?打破家庭暴力秘密的重要性
    1. 釐清為何認同家庭暴力是秘密?釐清擔心、困惑與矛盾的情緒。
    2. 進行一般化,讓兒童感到不孤單。
    3. 提供其他處理目睹暴力的選擇性:可以選擇說出來。
  • 降低身為暴力家庭一份子的羞愧感
    1. 釐清兒童感到羞恥的擔心為何。
    2. 接納羞恥的情緒。
    3. 重新架構。

概念篇

對於目睹暴力的兒童來說,暴力很可能是他們生活中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有些時候他們會認為發生暴力是自己的錯,或者慢慢接受暴力行為,久而久之,自己也可能利用暴力的方式來宣洩情緒、取得控制或解決事情。

因此,協助兒童瞭解「什麼是暴力」、「暴力的形式有哪些」、「暴力為什麼會發生」、「發生暴力到底是誰的錯」等問題,讓兒童有機會對暴力有更多的認識和察覺。當兒童對暴力議題有更多的瞭解後,他們往往可以更有能力去面對家庭或生活中的暴力議題,減少暴力模仿的機會。

工作重點

  • 暴力界定,分辨暴力形式
    1. 與兒童討論暴力的定義與構成的要素有哪些,例如:只要傷害別人身體或心情的行為都是暴力、或者讓人感受到害怕和恐懼的行為就是暴力。
    2. 協助兒童瞭解生活中,哪些行為是暴力行為與非暴力行為。
    3. 讓兒童瞭解暴力行為的種類: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
  • 暴力為什麼會發生,對暴力背後價值的瞭解
    1. 瞭解家中壓力源:幫助兒童更瞭解什麼事情會引發施暴者的憤怒,提升對施暴者的瞭解。
    2. 兒童瞭解施暴者採取行動原因:讓兒童瞭解每個人受壓力後,有些人沒選擇暴力,但有些人會使用暴力的原因。
    3. 瞭解使用暴力的本質:幫助兒童瞭解暴力的本質是情緒失控、權利不平等、認為暴力是正常的、想要控制或強迫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4. 提升敏感度:增進兒童瞭解施暴者施暴的徵兆,提升兒童對暴力即將發生的敏感度。
  • 暴力責任歸屬
    1. 瞭解兒童是否將家中暴力發生的原因歸疚於自己的行為所致,或者父母、其他親友給予如此之標籤
    2. 幫助兒童從前述「暴力為什麼會發生」中,延伸學習到暴力不是自己的錯,並認知到使用暴力就是不對。
    3. 幫助兒童瞭解暴力發生是大人的問題而非小孩的責任,小孩不需以刻意與其中一方結盟或對立的方式來擔任拯救者及調停者的角色。
    4. 幫助兒童學習到暴力行為是選擇而來的,使用暴力是不被允許的,使用暴力的人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例如施暴者會導致親友與其疏離、沒有朋友;法律上會失去部分權益或者被要求 上課等。

概念篇

目睹暴力兒童長期處於隨時可能發生家庭暴力壓力下,因無法預測與防止暴力發生,致出現習得無助及失序感,將惡化他們的抗壓性及失去信心對面暴力的問題,在輔導的過程中需要與兒童討論合適可行的自我保護計畫,及協助資源瞭解及使用是重要且有效減低傷害的工作。

工作重點

討論合適可行的自我保護計畫

(一)覺察生活中潛在危機

  • 協助兒童分辨家庭中的危機
    1. 父母親激烈爭吵
    2. 施暴者聲音、態度、表情變得凶狠
    3. 施暴者酒醉或服藥(歇斯底里、舉止怪異)
    4. 施暴者開始破壞物品
    5. 施暴者似乎尋找利器
    6. 施暴者企圖利用小孩出氣
  • 協助兒童分辨獨立生活的危機
    1. 施暴者跟踪
    2. 施暴者電話騷擾

(二)與兒童進行安全計畫討論

  • 讓兒童理解保護自己安全計畫的重要性
    執行方面:協助兒童釐清家暴時對自己可能的傷害
    1. 父母爭吵時最擔心及害怕的事物
    2. 父母爭吵時對自己可能的危害 (例如:可能遭波及、擔心被害人無法保護自己)
  • 協助兒童發展有效的求助計畫
    執行:協助兒童定期依環境及暴力形態變動更改安全計畫
    1. 協助教導兒童觀察與注意空間、隔間細節,以規畫躲避或向外求助動線。
    2. 與兒童討論各種危機情境時之求助方法及動線
      A.求助方法:110、113、親友、鄰居、學校老師、社工
      B.求助動線:熟悉家中空間、教學資源:安全計畫卡
    3. 加害人暴力的形式及嚴重程度、頻率的變動評估(例如:由精神暴力至肢體暴力、是否危害到自己或媽媽的生命)
    4. 居住環境的改變(同住與非同住的評估)
      A.同住:逃出求助的動線的練習
      B.非同住:現居地是否讓加害人知道而遭騷擾或再次受暴的危機
  • 依危機程度協助兒童發展危機安撫物及技巧
    執行:當父母發生家暴時可以有什麼物品或動作可以減低焦慮或協助整理過去有效的使用方法
    1. 低危機:例如:聽音樂、看電視、玩玩具
    2. 高危機:偶爾需注意案母的危機程度

概念篇

當兒少目睹家庭暴力,可能會威脅到他們在家庭中原本應該獲得的穩定感與安全感,長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兒少容易產生較多行為與情緒困擾。這些情緒包括:否認、兩難、麻木、恐懼、無力、困惑、無助、憤怒、自責、焦慮、悲傷、過度煩躁等….。

兒少一方面心疼受暴者,一方面又怕靠近受暴者而有太多的情緒負擔,另外對於施暴者來說,兒少可能羨慕或喜歡有權利的他們,但又對他們感到憤怒,這種又愛又恨的矛盾感受,在目睹兒身上更為深刻常見。

運用會談讓兒童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進而瞭解家庭暴力對自我情緒及行為的影響,能協助兒童處理目睹後急性及長期的情緒及行為困擾,降低被個人化病態化指責,並有助於未來恢復一般生活適應功能。

工作重點

  • 幫助兒童確認各種感覺和情感狀態,好讓兒童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並讓他瞭解可以因為目睹家暴而出現各種強烈或負向的感覺。例如用一般化的技巧:

    很多小朋友也都是…
    要是我是你我也會….
    真的都會這樣想耶…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兒童對自我情緒的接納程度,若他有意要隱瞞或欲言又止,可以較為替代性的幫他發聲,例如:如果有個幻想的世界,小朋友可以對…(某人某事)有…感覺嗎?這時候的同理也格外重要,「我知道要這樣….想一個人(或有這種感覺)不太好」,或「你不喜歡自己有這種感覺」。

  • 誠摯地傾聽,讓兒童能抒發目睹的心情,適時提供成員正面宣洩情緒的機會,也可同時澄清兒童不需要為家庭暴力負責。
  • 讓兒童負向情緒轉化為正向力量,例如重新詮釋兒童的情緒(你生氣的想大叫是因為你希望別人聽到你說的話?你想大叫是因為你想叫他們都停止?那還有什麼其他的方式可以達成這樣的目的?)、或是利用活動讓兒童可以將破壞轉變成另一種創作。
  • 協助兒童釐清情緒與行為的差異,以及行為及後果的連結,增加兒童為後果負責及增加改變的動機。例如你可以告訴兒童可以生氣,但不可以打人。討論宣洩生氣的其他方式,還有哪些選擇。討論打人會有哪些後果。
  • 提供情緒管理的技巧,與兒童一起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