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一:開庭前的準備
-
(一) 確認傳喚孩子出庭的必要性
- 1.出庭前:社工可利用法庭模型讓孩子提前認識法院環境,以及瞭解接下來將面對的程序,以利孩子在出庭前認識法院空間,進一步降低其對於出庭的焦慮,同時也可評估孩子的身心狀況是否適合出庭。
- 2.出庭中:社工可以陪同孩子出庭,在法庭上給與孩子陪伴與支持,以利孩子在司法程序中的身心狀況穩定。
- 3.出庭後:社工可以提供孩子庭後回顧、情緒安撫,同時評估孩子是否需要其他資源的連結或轉介。
在傳喚孩子出庭前,事先閱讀事件相關資料,可先確認是否有其他證據,並評估孩子出庭的必要性。
(二)確認孩子出庭的安全性
若孩子曾經為暴力直接受害人,或是曾經有目睹家庭暴力的狀況,例如目前隨同受害人離家居住,您可以針對庭期安排與法庭程序,提供孩子安全的維護措施。
(三)引入駐法院家事服務中心社工
法官可在開庭前評估是否需要轉介駐法院家事服務中心,讓社工可以及早介入並提供下列服務:
貼心小叮嚀一:
當事人也許並不清楚自己及孩子有何法庭協助可以申請,故相關司法專業人員、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駐法院家事服務中心社工,在得知孩子可能需要出庭時,可以提供當事人相關的法庭服務資源。法庭服務內容包含法庭前的準備、陪同出庭與庭後的回顧與諮詢,目的在幫助孩子知悉自己的司法權利、減緩出庭壓力及具備適切的法庭問訊因應策略。當孩子越能了解出庭的目的以及具備相關的因應策略,則出庭陳述的效能越高。若孩子需要法院提供相關的保護措施(例如:隔離訊問),一般來說,社工或家長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申請,至於法院最終對兒少的保護措施,則須依據法官的裁示為主。
步驟二:開庭當天
-
(一)提供兒少一個安全等待開庭的空間
- 1.孩子的擔心
擔心出庭表現不佳,例如:擔心說錯話、擔心開庭後被指責、擔心家長知道自己的回答。
- 2.孩子的害怕
孩子對於出庭有許多的害怕,例如:怕聽不懂法官的話、怕自己緊張到說不出話、怕回答時家長在現場。
- 3.孩子焦慮時可能出現的反應
當孩子擔心與害怕時,就會出現許多焦慮反應。孩子的焦慮反應包含各式各樣的躁動行為,例如:會不停轉動椅子、坐不住、動來動去、頭痛、胸口悶悶的;當案件需要孩子陳述與家庭有關的事件或自己想法時,孩子也可能會呆住沒有回應或是逃避回答問題。
(四)理解孩子可能不知道法官的角色與出庭的任務
因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對於法官的角色及出庭的任務不甚了解,故建議法官可以先向孩子詢問他是否知道來到法庭的原因,接著說明法官的角色與出庭任務,例如:「今天請你來是擔任我的小幫手,因為有一些狀況我不清楚,所以想請你把知道的事情告訴我」、「爸爸媽吵架了以後可能分開住,他們很愛你,都想繼續照顧你,我要來幫忙想一想該怎麼安排?」、「法官就像是學校的老師一樣,你在學校和同學吵架會去找老師,但爸爸媽媽已經畢業了,沒有學校老師可以找,所以就會來法院找法官,請法官幫忙想想現在該怎麼辦」。
(五)確認孩子出庭陳述的意願,並卸載孩子陳述時的壓力
- 1.採取隔離訊問的措施
當孩子在安全的空間,有信任成人的陪伴,他們可以嘗試勇敢說出自己的意見,故使用隔離訊問可以幫助孩子:
(1)降低孩子需要在父母面前陳述家中議題或自己想法的焦慮。
(2)增加孩子陳述意見時的安全感,促進兒少表達其真意的可能性。
(3)避免受到忠誠議題的干擾而影響其陳述內容。 然而,隔離訊問的措施也需要考量孩子的年齡,如果是六歲以下分離焦慮比較高的孩子,可能還是需要由其主要照顧者或是其信賴的大人在場陪同,比較能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 2.考慮證詞保密的可能性
當孩子對陳述的內容感到害怕或是為難時,證詞的保密與彌封是可以考慮採取的一種策略。若法官衡量適合採取這樣的措施,可在詢問孩子的意見前,先詢問孩子是否有保密的需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往往對於是否要保密這件事,也無法做出最佳選擇,在過往陪同出庭的經驗中,有些孩子表示不需要保密,但一走出法庭,就遭受指責,或是從此影響親子關係,故建議法官仍可以依職權衡量是否採取這樣的措施,以利保護孩子陳述意見的安全。您可以這樣跟孩子確認:「等一下你告訴法官的事情,可以讓爸爸媽媽知道嗎?」倘若是無法進行保密,也請提前告知孩子。讓孩子有權決定自己陳述內容的多寡與深淺。
(六)與孩子正向互動的提醒
- 1.對不同年紀的孩子,採取不同的詞彙及語速
在與年紀較小的孩子對話時,需要放慢語速並使用較簡易的用詞,才能有助於孩子理解,避免負負得正的用語,例如:「你難道不覺得這樣不好嗎?」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也需要知道當他們在緊張及焦慮的狀態下,理解能力會下降,因此建議避免使用艱澀的專業用語,或者當年紀較大的孩子出現口吃或回答不清楚時,可以鼓勵孩子慢慢說。
- 2.利用工具協助孩子放鬆與表達
除了語言之外,法庭上可以善用相關的工具,例如準備紙、筆、繪本和卡牌,讓孩子可以透過寫字、畫畫、繪本導讀、牌卡挑選來進行表達。當孩子有更多種表達方式,法官便更有機會蒐集到有用的資訊。
- 3.當孩子不回應時可先釐清原因
一般來說不回應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幾種原因:
(1)聽不懂法官的問題:有時候大人的問題太大、太抽象,孩子很容易一時之間不知道大人在問什麼,若是這種狀況,建議可以將問題具體化或聚焦,來幫助孩子回答。
(2)不知道答案:如果孩子不知道答案,也很可能沉默不語。建議法官在關心孩子不回應的原因時,若孩子可能是不知道答案,可以讓孩子知道,如果不知道就回答不知道就好。
(3)不記得當時的情況:此情境也與上面不知道答案的情境雷同,在緊張的狀態,尤其是在權威者的面前,大部分孩子往往都想「表現優良」,如果自己忘記了,可能也不敢表達。所以讓孩子知道忘記了就說忘記了沒關係。
(4)太緊張而腦袋空白:您一定也有太緊張而腦袋空白的經驗,在法庭上,面對法庭中這麼多專業人員和大人,以及需要陳述家裡的事情或自己的意願、想法等,都容易讓孩子過度緊張而腦袋空白,甚至全身僵硬無法動彈。建議您用適當的方式協助孩子放鬆:讓孩子喝口水、深呼吸,或是提供他壓力球、紓壓玩偶(註:需留意孩子是否對玩偶過敏)等;倘若孩子有社工陪同,您可以先請社工和孩子去外面走一走平復心情。
(5)陷入忠誠兩難的情境:這種狀況也會讓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自己的想法,建議您可以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講這些事情、讓孩子理解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以及這對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他們理解原因、重要性及其影響後,通常會增加他們的陳述意願。
如果您開庭當天沒有傳喚孩子,家長就自行把孩子帶來,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且時間許可的情況下,我們會建議可以擇日再開庭,給孩子一些時間進行準備,因為上述這些狀況,在社工協助孩子出庭前準備的過程,都是可以先幫助孩子學習應對策略的,當孩子具備更有效的應對策略,出庭陳述將會更有效能。因此,若已知是兒少需要出庭,建議您可以在出庭前1個月至2週轉介駐法院家事服務中心,讓社工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進行庭前準備,假若是在未預期的情況下發現兒少前來出庭,但又不得不詢問孩子,您可以運用步驟二的方式協助孩子,但考量兒少最佳利益,每個孩子在開庭前都應該知道自己的權利及會遭遇什麼情境,在具備相對應的知識與策略後,在進入司法程序,才能比較保障孩子進入法院的權益。
若孩子出庭前與兩造同時在庭外等待,父母的眼神、試圖討好親近、緊張對立的氣氛,都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緊繃與焦慮,因此若法院內有合適的空間,建議讓兒少可以先在安全的空間等待傳喚。
(二)提供兒少一個溫馨的訊問空間
若可以在安全、獨立的空間進行訊問,例如:溫馨談話室、兒少詢問室,則可以大大降低孩子進入法庭的恐懼與焦慮。
(三)辨識孩子的擔心與害怕
長期反覆出現家庭暴力帶給孩子隱性和複雜性的創傷,孩子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痛苦的記憶,也可能出現過度警覺或是解離性失憶。出庭作證時可能會需要回想過去的創傷經驗,孩子會因此感到焦慮與不安,若家長在現場,孩子可能也會害怕家長會生氣或擔心對方受傷等,因此感到緊張與害怕,相關說明如下:
貼心小叮嚀二:
在與家長對話時,法官可提醒家長應遵守友善父母原則,讓家長認知到孩子出庭的為難與壓力,除避免讓「兒少出庭」被視為法庭攻防與相互指控的手段外,也降低孩子回家後遭質問的可能性;另應盡量避免兩造在孩子面前進行爭執,以免造成孩子再次目睹暴力或衝突。 ☆您可以透過動之以情的方式,促發家長看見孩子的權益 「父母吵架、衝突、分手,是孩子最不願意見到的,也是影響孩子一輩子最深的。」、「縱使不能維持夫妻關係,為了孩子也應該努力成為友善父母。」、「官司是一時的,孩子的幸福才是永遠的。」
步驟三:開庭的收尾與結束
(一)感謝孩子的出庭
您可以感謝孩子今天的出庭,讓孩子知道他今天的出庭是有幫助的。您可以這樣說:「你很勇敢,謝謝你今天告訴法官很多事情,法官會盡量幫忙爸爸媽媽解決困難。」
(二)開庭結束時可以再多問問孩子
在法庭結束時建議問孩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例如:「你還有沒有想說的話是我剛才沒有問到的?」、「有沒有希望法官幫忙的事情?」、「有沒有其他想問的問題呢?」
(三)錯開兩造離開的時間
在開庭結束後,若您評估有需要,您可以讓兩造離開的時間錯開10至15分鐘,讓孩子可以先與一方安全的離開。
(四)裁判書避免逐字引用孩子的陳述
裁判書注意避免逐字引用孩子的陳述,以免孩子事後被究責或是受到遷怒。
(五)保護令中命加害人完成處遇計畫
核發保護令時,命相對人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可以讓施暴之成人接受相對人認知教育輔導、親職教育、心理輔導、精神治療、戒癮治療和其他輔導、治療,當相對人可以獲得改善,也能提升孩子的安全保障。 案例操作: 下面將利用案例的方式呈現實務現場可能面對的情境,也示範實際面對類似情境時,可以如何應對。
(一)《放心的說出心裡話》
這個故事是…
葶葶是一個國小二年級的女生,她的爸爸媽媽總是因為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在吵架。最近一次發生在葶葶的生日,她看見喝醉酒的爸爸對媽媽拳打腳踢,她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想要上前去幫忙,卻因為害怕只能眼睜睜看著衝突開始到結束。後續媽媽提出聲請保護令,並且希望葶葶做為唯一的證人一同出庭作證。 在現場的他,這樣協助孩子…
法官知道葶葶年紀較小,但又是這個案件中唯一的證人,在其他證據薄弱的狀況下,法官轉知書記官通知媽媽可以使用法院服務處的資源,請社工事先為葶葶的出庭做準備,因此社工利用法庭模型和葶葶介紹法庭的配置,讓葶葶可以對於法庭有基本認識,緩解他的不安與焦慮,社工也透過庭前的服務對葶葶出庭的適切性有一些基本的評估,也列出葶葶焦慮及緊張時會有的動作,讓法官可以作為參考,且考慮到葶葶害怕在爸爸面前進行陳述,因此建議法官採用隔離訊問的方式,可以讓葶葶因為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更加勇於陳述。 在開庭當天社工也和葶葶約好時間,陪她一起在一個友善的空間等待開庭,和他聊聊天降低葶葶對於第一次開庭的焦慮與害怕。
(二)《回應孩子的擔心》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佑佑是一個國小五年級的男生,他最近因為父母在打離婚訴訟,需要他出庭表示意見,也申請了陪庭服務,在出庭當天佑佑向法官說了一些他的意見與擔心…
現場的他,是這樣協助孩子…
開庭當天法官使用隔離訊問的方式,讓佑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裡陳述自己的意見,也鼓勵佑佑說出自己的擔心,佑佑說:「我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我害怕自己說的話被爸爸媽媽知道後會讓他們其中一方傷心或生氣。」法官了解到佑佑想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又擔心爸爸媽媽知道後的反應,所以在訊問結束後,要請父母看書記官的即時記錄時,法官當庭說:「父母的爭吵是一時的,孩子的幸福才是一輩子的,您們仍要學習如何做一對友善的父母。」讓佑佑的爸爸媽媽知道,即使他們做不了夫妻,雙方之間也許有很多爭執,但仍然要學習做一對友善父母,讓佑佑可以健康的長大,因此法官也要求佑佑的父母要去上法院家事服務中心辦理的親職教育輔導,了解父母衝突和離異對孩子的影響。
更多協助目睹兒少的方法請參考《目睹家暴兒少資源網絡工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