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牧基金會
嬰幼兒期
學齡前期
學齡時期
青少年期

嬰幼兒期

0-3歲

創傷症狀
對發展的影響
家長可以怎麼做
  • 01.

    過度驚嚇、緊張的情緒的反應。

  • 02.

    發展遲緩或退化。

  • 03.

    偏執的行為,例如很難溝通、僵持不下。

  • 04.

    身心症狀反應,例如作惡夢、食慾不好。

  • 05.

    分離焦慮,很難離開主要照顧者。

  • 01.

    身體健康問題或身心症狀

    因生活作息不正常或照顧狀況不佳,常出現健康問題,例如:體重過輕(皮包骨)、做惡夢、經常頭痛、胃痛、腹瀉等。

  • 02.

    情緒不穩定

    情緒起伏敏感,例如:容易焦慮、大哭大鬧、哭鬧持續很久、易怒、逗他無反應。

  • 03.

    發展遲緩

    各方面發展的遲緩,例如:語言發展較一般兒童慢,到3、4歲講話只有簡單的詞或發音不正確。

  • 04.

    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對環境缺乏安全感,有分離焦慮,較依賴、對離開主要照顧者感到緊張害怕。

  • 05.

    與人互動易衝動或過於逃避退縮

    人際互動的衝突,例如:衝突時會搶玩具、推人或是不敢回應、忍耐順從。

  • 06.

    退化行為

    不會原有的能力,例如:必須重新訓練上廁所、要喝奶瓶等。

  • 01.

    建立一個穩定的照顧模式

    不要經常更換照顧環境或學校的老師。

  • 02.

    幫孩子安排規律的生活

    注意孩子要有充足的睡眠與營養。

  • 03.

    協助孩子結交朋友

    孩子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可以引導他解決爭執。

  • 04.

    為孩子創造安全的環境

    允許孩子說出他的擔心與煩惱

  • 05.

    管教孩子的挑戰行為

    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若不可以做,則應告訴孩子其他替代的做法。

學齡前期

3-6歲

創傷症狀
對發展的影響
家長可以怎麼做
  • 01.

    負面行為表現

    延續0-3歲的嬰幼兒期的創傷症狀外,亦出現較多的行為問題,例如反抗性高、有敵意之攻擊性。

  • 02.

    退縮的行為與情緒表現

    例如極度依賴照顧者,無法單獨進行活動和發展社交技巧。

  • 01.

    身體健康問題或身心症狀

    因生活作息不正常或照顧狀況不佳,常出現健康問題,例如:體重過輕(皮包骨)、做惡夢、經常頭痛、胃痛、腹瀉等。

  • 02.

    情緒不穩定

    情緒起伏敏感,例如:容易焦慮、大哭大鬧、哭鬧持續很久、易怒、逗他無反應。

  • 03.

    發展遲緩

    各方面發展的遲緩,例如:語言發展較一般兒童慢,到3、4歲講話只有簡單的詞或發音不正確。

  • 04.

    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對環境缺乏安全感,有分離焦慮,較依賴、對離開主要照顧者感到緊張害怕。

  • 05.

    與人互動易衝動或過於逃避退縮

    人際互動的衝突,例如衝突時會搶玩具、推人或是不敢回應、忍耐順從。

  • 06.

    退化行為

    不會原有的能力,例如:必須重新訓練上廁所、要喝奶瓶等。

  • 01.

    建立一個穩定的照顧模式

    不要經常更換照顧環境或學校的老師。

  • 02.

    幫孩子安排規律的生活

    例如:注意孩子要有充足的睡眠與營養。

  • 03.

    協助孩子結交朋友

    孩子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可以引導他解決爭執。

  • 04.

    為孩子創造安全的環境

    允許孩子說出他的擔心與煩惱。

  • 05.

    管教孩子的挑戰行為

    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若不可以做,則應告訴孩子其他替代的做法。

學齡時期

6-12歲

創傷症狀
對發展的影響
家長可以怎麼做
  • 01.

    退化行為

    在此年齡階段已經具備之能力、學會之事情,變得做不好、甚至表達自己不會做、依賴大人幫忙或解決,此部分較屬於生活自理層面,非指課業學習。

  • 02.

    社交發展受限

    人際交往能力不足、或者退縮、恐懼不安,難建立適當之人際關係。

  • 03.

    情緒問題

    多會有過度焦慮、警戒之反應,或情緒容易被激怒而有攻擊行為等。

  • 04.

    學習問題

    學習新的事物顯得困難、或有專注力不足過動之現象、容易忘東忘西。

  • 05.

    自尊低落

    顯得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能力、事情會做不好等等。

  • 01.

    性別角色認同刻板印象

    例如男性掌權、女性要順從忍耐

  • 02.

    選邊站的為難

    擔憂暴力會讓人受傷,甚至有生命危險,對於暴力行為者產生又愛又恨之矛盾情結。

  • 03.

    對環境的警覺性高

    過度注意四周的環境、比較緊張或容易分心等等。

  • 04.

    不適齡的行為

    例如過度早熟或退化

  • 05.

    容易認為暴力是自己的錯

    尤其是管教議題是成人爭執的原因時,兒童更容易以為是自己引起的而產生罪惡感。

  • 06.

    家庭暴力是秘密羞恥

    覺得自己的家庭跟別人不一樣,可能會因家裡有暴力而感到感到羞恥及丟臉。

  • 07.

    低自我概念

    對自己無法改變家庭暴力而感到挫折,覺得自己不夠好。

  • 08.

    較差的人際關係

    面對人際互動中的衝突,容易以暴力去解決,或比較迴避、退縮或者討好,因此造成人際問題。

  • 09.

    較差的學業學習能力

    家庭氣氛影響兒童情緒,情緒也影響學習專心程度和學習動機。

  • 10.

    爭取注意力

    在暴力中被忽略的心理需求,會用爭取注意力的行為得到滿足,例如強烈的手足競爭或破壞性的行為、特別容易頂嘴、無理取鬧或者會無故地喊身體不舒服而不想上學。

  • 01.

    給予孩子正確的認知教育

    適當的與孩子討論家中的暴力事件,允許孩子發問表達心情。

  • 02.

    澄清暴力的責任

    幫助孩子瞭解「暴力不是我的錯」,減低不必要的罪惡感,並且能了解大人需要學習用好方式溝通互動。

  • 03.

    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繫

    這階段的孩子有越長的時間待在學校中,與老師的聯繫很有助於觀察孩子是否有受到目睹暴力的負面影響,若情況嚴重可嘗試與老師透露家中的暴力情況,並商討在校可行的情緒舒緩策略。

  • 04.

    培養及建立兒童除家庭之外的生活重心

    如培養興趣、運動、參與社區社團活動等。讓兒童能在外重新獲得其他成就感及人際滿足、情緒抒發之管道。

  • 05.

    引導孩子學習抒發情緒壓力的管道

    若孩子有生氣、自責、害怕或不安等等感受是正常的,可以鼓勵孩子向信任的成人討論對於家庭的煩惱,找到抒發壓力的管道。

青少年期

12-18歲

創傷症狀
對發展的影響
家長可以怎麼做
  • 01.

    過度焦慮

    對暴力過度擔心,也會焦慮自己是否能阻止暴力。

  • 02.

    過度警戒

    易被激怒後有攻擊行為等反應。

  • 03.

    學習困難

    注意力較無法集中在課業學習上。

  • 04.

    生活無希望感

    缺乏生活動力與目標,可能會有憂鬱反應,或是沉溺在3C產品、虛幻的網路世界。

  • 05.

    社交困擾

    人際或親密關係出現互動的困難。

  • 01.

    開始尋求獨立自主,逃脫控制

    對家人有強烈之保護感,並容易引發暴力行為者的憤怒及暴力,兩方容易出現對立的親子衝突。

  • 02.

    偏差行為

    適應不佳的青少年較容易出現外顯性的問題行為,如逃家、犯罪的行為,例如偷竊、藥物濫用、攻擊父母或手足;另一種則可能出現內隱性的問題行為,如自傷、自殘、沉溺藥酒癮。

  • 03.

    過早的親密關係

    為尋求內心慰藉,對親密關係有極度之渴望,容易過早展開交往及性行為。

  • 04.

    學習到刻板化的性別形象/關係

    孩子從父母暴力衝突中,學習到性別的刻板形象,例如男生很兇悍、女生要忍耐,導致在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中,若遇衝突則可能會複製相似的形象與互動方式,選擇以暴力解決問題或以退縮、忍耐的方式因應,造成親密關係互動問題。

  • 01.

    請慢慢接受孩子和您觀念上的落差

    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開始追求高度的自主性,他們的發展有著自己的想法與決定,家有青少年的家長請試著接受孩子對家庭暴力有著與你不同的態度。

  • 02.

    和孩子討論自身行為所有可能的後果

    若孩子對暴力使用者有較為憤怒及暴力的態度及行為,可以與孩子討論行為所有可能的後果,讓孩子有更多的現實感及減少孩子涉入暴力所帶來的傷害。

  • 03.

    身教在教養上是最具說服力的部分

    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特別是青少年,要改善其偏差行為,父母能停止暴力、以非暴力的方式互動,才能對孩子有好的示範、在教養上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