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牧基金會
生理發展
情緒發展
認知發展
自我概念
人我社會

生理發展

01

出現各種身體病痛與問題

當孩子們無法有適當管道排解目睹暴力的壓力時,身心症狀就是壓力的警訊,孩子可能常會有身體病痛上的抱怨,例如肚子不舒服、頭痛..等,也可能會有睡眠障礙,例如作惡夢、尿床..等症狀。

02

誤診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有些孩子則會因為目睹創傷症狀,例如干擾記憶而恍神的狀況、過度警覺的躁動反應,而被誤診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這些生理反應就像是孩子們無聲吶喊的求救訊號,代替他們說出身心壓抑的痛苦感受

情緒發展

01

持續感到憤怒、害怕與緊張,產生攻擊或退縮行為

情緒發展是所有發展中最明顯可被辨識的影響,通常多數的孩子都會有起伏明顯的憤怒、害怕、緊張等情緒,強烈的情緒會伴隨哭鬧行為且難以安撫,這些情緒的發生是經由生活經驗而來,當孩子目睹衝突事件的高張力情緒刺激時,怒吼尖叫哭泣的場面會讓孩子處於高度驚嚇的恐懼中,然而孩子的情緒卻極少被注意和安撫,當孩子沒有被協助說出自己的心情感受時,混亂的情緒會讓孩子的身心失去平衡,進而轉而為攻擊或是退縮等問題行為。

02

漸漸滋生情緒困擾

當孩子經歷情緒的經驗是極為痛苦不舒服時,他們越無法接近覺察和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緒,年幼的孩子會陷入恐懼不安,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更多的複雜情緒,例如罪惡感、無力感、羞恥感、憎恨等,如同難解的結,緊緊捆住孩子的心,難以喘息。

03

成長後依舊無法擺脫痛苦情緒

即使有人試著想和孩子談談情緒困擾,但長期被忽略情緒的經驗已使得他們不再信任他人,同時要真實面對痛苦的情緒,更是需要極大的勇氣,他們會使用讓自己舒服的方法處理情緒,假裝沒有這些事情、找些別的事情出氣,甚至是自傷或自殘身體。

認知發展

01

產生錯誤與扭曲的認知

孩子是透過生活事件來理解思考世界的運作,家庭是孩子最直接生活的環境,孩子在家庭暴力事件中,經常面對和社會規範不一樣的生活經驗,暴力在外面是不可以的,但是在家裡是經常發生而且被允許的,孩子如果無法澄清這些困惑,經常會造成他們扭曲而錯誤的認知信念。

學齡前的幼兒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事情發生都和自己有關,因此他們常會錯誤認知「暴力發生都是我的錯!」,如果我很乖,就不會發生暴力了。

02

暴力行為可能再度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而當孩子逐漸有較成熟的認知和思考能力時,「愛」、「權力」和「暴力」的糾葛關係,例如「我是太愛妳了,才會這樣作」,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常會讓孩子誤以為愛可以使用暴力,生氣的人大家會聽他的話,忍耐順從才不會更糟糕,如果這些扭曲的觀念更為根深蒂固的成為孩子的信念,那麼孩子就會將暴力可以作為解決衝突的方法帶到他未來的親密關係之中,複製成為另一個受害人或是暴力使用者。

自我概念

01

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

孩子建立自信的來源是體驗生活中有能力的感覺和他人的肯定,當孩子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事情,並且得到注意鼓勵時,每一次成就感的累積,就會鞏固成為孩子的正向自我價值。

目睹暴力的孩子如果有「暴力發生都是我的錯」的錯誤認知,他就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不好的,甚至覺得是不是沒有自己,就不會造成暴力衝突,而面對暴力無能為力的失控感和無助感,則又會更應證自己是差勁沒有用的人,什麼都無法改變。

02

用失望和自卑的想法認知自己

而當孩子可以經由社會互動比較家庭和個別差異時,「家庭暴力是秘密」的羞恥感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家庭)是有問題的,和別人是不一樣的,當同學在談論快樂的家庭生活時,孩子就會更加的自卑和失望。

人我社會關係

01

難以用合適的距離進行人際互動

人我互動關係是自我概念的延伸,良好的認知、情緒和自我概念所形成的穩定自我,才能在與人互動時,擁有健康而自信的人際互動關係。

而孩子因目睹家庭暴力,其認知、情緒及自我概念扭曲並相互連結,發展出一套求生存的行為模式,以應付暴力的危機,或是滿足內心的需求。

在家中學習來的互動行為,也會跟著複製到學校、社會的人我互動關係,擅長成為照顧者或順從討好他人的小媳婦、個性蠻橫不肯服輸的小國王,這些與人過於緊密、疏離或是衝突的關係,都是因為孩子脆弱不安的擔憂,試圖用這些人際行為,證明自己的存在感與能力,以得到安全與控制感。

02

在社會中不斷面臨人際衝突挫折

然而當面對人際衝突時,挫折焦慮會使得孩子更固執僵化在既定模式中,一昧的退縮逃避,或是更加失控的猛烈反擊,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缺乏開放、彈性的表達溝通,都會惡化孩子與人互動的社會關係,因而不斷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經驗類似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