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牧基金會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
案例七
案例八
案例九
案例十

大人是孩子的鏡子

案例內容

小玉是個大班女孩,媽媽因為小玉不適應幼兒園的問題而來求助社工。

媽媽談到小玉本來是個活潑有主見的孩子,但某次暴力事件,小玉為了阻止爸爸對媽媽施暴而撲上前去,企圖央求爸爸住手,以往爸爸都會馬上停手,但那次爸爸酒醉失控的大力推倒小玉,小玉跌坐在地上,當場嚇得大哭。那次事件後,小玉就變得很膽小,常常黏著媽媽,也不太敢接近爸爸,媽媽怕爸爸會指責是自己教小玉不要喜歡爸爸,都會主動推著小玉去和爸爸互動。

某次小玉和媽媽反應不想去上幼兒園,媽媽詢問老師才知道,原來小玉和同學因為小事吵架,結果同學就不理小玉,小玉雖然又道歉又拿東西送給同學,但同學就是不接受,小玉很難過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才會不想去上學。

老師覺得小玉最近似乎變得很退縮消極,詢問媽媽是否有什麼原因?媽媽雖然猜想可能是那次的暴力事件嚇壞了小玉,讓孩子失去自信,但媽媽沒有辦法有離開暴力獨立生活的能力,長期以來都是忍受爸爸的辱罵毆打,盡量用順從討好的方式避免激怒爸爸,至少希望小玉不要受到影響,但現在小玉安靜悶悶不樂的模樣,讓媽媽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幼稚園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家庭氣氛的影響,連帶影響了他的信心、情緒、自信,再嚴重一點,專注力、學習、發展都可能受到不等程度的破壞。父母親是孩子倚賴依附的對象,當兩人爭吵時,孩子會感受到天要塌了,恐懼害怕不可言喻。認知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對於壞事的發生,會直接以為是自己的錯。大人處在紛爭之中,不會跟孩子說明,以致於孩子的誤解常放在心,直到表現出症狀。

孩子的成長就這麼一次,大人固然有所衝突,也應試著以和緩的方式解決,小玉的爸爸酒後的控制力下降,常有酒後罵人字句難堪、大力破壞家具或打人揍人..等等失去理智的行為,大人酒醒後自己不記得,但恐怖的父親形象卻牢牢的烙印在孩子的心裡,大腦也會受到恐懼的威脅,無法有正常的發展,日後出現情緒斷裂、創傷後遺症的機會增高。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鼓勵父親戒酒:

父親以酗酒抒發情緒的管道如同「向鬼拿藥單」,情緒發作完畢,卻也搗毀了家庭。

戒酒很難光靠一個人的力量,需要醫療的協助,這點是一個有擔當愛家的男人必須要的選擇。我們看到很多外表看似堅強的男人,其實內心不是,從他無法表達必須藉酒一途就能窺見。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折,難以消化,有一個相忍為家的妻子,成為墊背好嗎?

2、母親學習獨立:

媽媽因為經濟弱勢,必須依賴先生,以為容忍是解決的唯一之道,連帶被打被罵羞辱恐懼也得吞下。媽媽一定不曉得,這樣的舉動,不會停止孩子目睹的恐懼,家庭中父母關係糾葛勢必延伸影響孩子。暴力環境中父母表現情緒和因應的行為方式,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樣板。男孩容易用暴力的形式來抒發情緒,獲得權力的滿足;女孩則無力無助,忍耐順從或照顧他人,以感覺安全和盡本份。唯有媽媽站起來,脫離作墊背的行列,照顧好自己,孩子才有可能學到正向的情緒處理方法。

3、在學校仰賴老師的關照:

幼兒園是孩子另一個安全與人建立關係的場所,老師可示範或引進情緒穩定的活動,讓孩子的情緒有出口,透過協助孩子跟同儕的關係,孩子在遊戲中可以改善情緒,並且學習與人互動。

然而在校跟在家的情緒氛圍差異太大,也會讓孩子困擾。孩子在環境的轉換的一開始,可能會出現憂慮,越敏感的孩子越難適應,家長可以和老師保持溝通與合作,持續用一致的開放同理態度,關注孩子的變化與成長。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別讓孩子的貼心成為負擔

案例內容

晶晶是爸媽疼愛的5歲小女孩,個性調皮多話,一家人在一起時,晶晶鬼靈精怪的模樣,常逗得大家很開心。

晶晶也是個會察顏觀色的孩子,很會注意大人的神情,說話表現都知道看場合看氣氛。媽媽知道晶晶雖然小,但聰明伶俐,家中的暴力,似乎瞞不了晶晶,雖然媽媽盡量避免在晶晶面前與爸爸發生衝突,但爸爸脾氣暴躁,一點小事惹惱他,媽媽就會有罪受,假如晶晶在場嗅到不妙的氣氛,晶晶就會先跑去找爸爸,向他撒嬌轉移注意力,緊張的氣氛也會和緩下來,家中好幾次暴力衝突,都是靠晶晶巧妙的介入,才平安度過。

雖然晶晶不在場時,媽媽還是多次受到爸爸的辱罵欺壓,媽媽覺得夫妻關係不可能改善,但希望至少孩子是有完整的家庭,而且只要晶晶作了可愛有趣的事情,讓爸爸開心大笑,整個家庭的氣氛也會變得和樂,這樣不才是幸福的家庭嗎?

但是晶晶最近開始對爸爸暴躁的脾氣,越來越不能忍受,常會抱怨爸爸的霸道不講理,雖然媽媽都會告訴晶晶,爸爸很辛苦工作,壓力大才脾氣不好,爸爸很愛她,希望晶晶對爸爸有好的印象,但晶晶有次卻回嘴說:「那爸爸為什麼那麼壞,都亂發脾氣罵你?我討厭他!」,媽媽嚇了一跳,當下馬上阻止晶晶再說討厭爸爸的話,媽媽心中也很害怕,如果衝突當下,晶晶脫口而出激怒爸爸,那該怎麼辦呢?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和樂的家庭,不是貌合神離的組合。完整的家庭是指父母小孩能傳達愛,能解決衝突。幸福是指每個人願意為了家庭做更好做溝通,發脾氣偶而為之,冷戰偶而為之,但不是常態。不論是什麼原因,家庭的氣氛越來越差,壓力越來越大,大人能夠尋找解決之道,面對它解決它才是正確的態度。隱忍若無法使問題改善,就要小心只是延宕問題的面對,問題會長大,但家人之間受傷也會加深。

爸爸發脾氣,雖然不是針對晶晶,但晶晶跟媽媽感情緊密,感受到媽媽的心情,兩者無法分割。不可避免的,孩子會被捲進父母的吵架中,除了當盾牌,甚至要當傳聲筒、和解的橋樑,孩子可能會誤會他是吵架的助手或和事佬,若是無法阻止衝突,更加無助與罪惡感。孩子年齡越小、吵架的時間越長、程度越嚴重、吵架結果的破壞性越大、若孩子是推上前去當作擋箭牌,造成的危險因子就會越高。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大人認真看待吵架的影響與後果:

媽媽有對幸福家庭的想像,也期待完整的家庭能帶給孩子和樂的家庭氣氛,表面看似不缺角的家庭,其實是靠孩子撐起岌岌可危的緊張平衡。父親強勢欺壓媽媽,媽媽弱勢依賴孩子,兩者互相結盟,遠離暴力父親,孩子變成保護媽媽的小大人,其實能力無法應付,內心也矛盾困惑,但不這麼做又擔心媽媽受傷害。媽媽的恐懼,孩子承接,隨著年齡長大,孩子也會產生自己對爸爸的想法,而無法自然接受爸爸,爸爸就算辛苦工作,也會毀掉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暴力看似贏得權力,其實慢慢的就失去全部。許多情緒控管不佳的先生,在情緒與肢體暴力之下,最後換得一只保護令,被離婚、失去監護權,還要上加害人處遇計畫的課。暴力贏得一時,其實是全盤皆輸。

2、檢視造成家庭壓力的來源:

新婚5年內的家庭,夫妻兩人需努力磨合,同時要面對經濟、擔任新手父母、姻親家人適應、家務分工等非單身時的狀態可以比擬的壓力。舊有的壓力還在,新來的壓力持續的產生。唯有更有效率的面對與溝通,才能在多重任務之下,向前挺進成長。過去有的感情基礎,在壓力源之下,一點一滴的耗損,若沒有加入鼓勵與扶持,想必是難以承受,甚至會衍生酗酒、憂鬱、逃避、激烈衝突,甚至死亡。就算吵架,也該避免過度傷害性的言語、肢體暴力。夫妻兩人要冷靜理智的盤點有的資源,尋求解決之道,克服難關,讓感情深耕。

3、學習正向的溝通方式:

家庭的和樂對大人與小孩都是安全感、快樂的泉源。每個人都是家庭重要的 一份子,不是只有負責經濟來源的人是家裡可以說話的人。體諒在外面工作的爸爸很辛苦,回到家給予支持安慰。爸爸若是有很大的壓力,光出氣在妻小身上,壓力會亂竄,也會造成家人感情紛爭與斷裂。有不滿之處,大人要學習用和平理性的字眼表達,小朋友從大人身上學到可貴的溝通方式,對情緒有成長與穩定的作用。

4、不要用孩子作為夫妻爭吵的軟化劑:

大人自己的人生功課要自己做。過度成熟的孩子,介入父母婚姻爭執,因為過度擔心弱勢的媽媽,孩子被迫在擔心中作和事佬,內心可能被憂慮佔滿了。許多目睹暴力的孩子在因應如此巨大的壓力時,產生了身心症狀,包括尿床、吸咬手指、不專心、害怕、恐懼,爸爸媽媽做不到的事(和平溝通),依賴孩子的貼心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孩子頂撞,HELP!

案例內容

丁丁的爸媽是透過友人介紹相識,媽媽覺得爸爸學歷好,家庭背景也不錯,很快就決定結婚。但婚後,媽媽發現爸爸三天兩頭換工作,每次都用不同藉口抱怨自己不得志,然而祖母則非常寵溺爸爸,媽媽辛苦工作維持家庭開銷,爸爸則可以伸手向祖母拿錢玩樂。

媽媽幾次和爸爸因為工作經濟問題爭吵,激烈的衝突,爸爸摔毀東西的場景,丁丁都在一旁目睹。

媽媽擔心丁丁學到爸爸不好的習性,十分注重丁丁的教養,但媽媽向社工抱怨,丁丁才五歲就不服管教,不但講不聽,頂嘴時還會學爸爸辱罵她的語氣,讓媽媽覺得又氣又傷心,以前媽媽被辱罵時,摟著丁丁哭,丁丁還會拿衛生紙幫媽媽擦眼淚,現在都是被爸爸寵壞了,才變了樣。

媽媽覺得爸爸總是佔盡所有好處當白臉,買玩具、陪孩子玩、放任不管…,自己則要當黑臉糾正丁丁,才會造成親子關係衝突,媽媽自己在婚姻中是弱勢的那方,在父母角色,也是吃力不討好,還受孩子像爸爸一般污辱他,為什麼這麼不公平呢?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婚姻前的想像與盤算,很難估算到婚姻狀態遠比單身複雜許多,如果沒有共識、感情的基礎,缺乏磨和時間,在面對權力地位不對等、性格不成熟、期待不合理、抗拒為彼此改變..等等的相處困境,婚姻後的人生與角色,必定難以轉化和適應。尤其孩子會在父母的互相對待中,受到莫大的影響,失衡矛盾的夫妻,孩子必定表現出或多或少的症狀,加入這個家庭的三角化。

婆婆寵溺的先生,即使結婚後,仍維持媽寶的角色,這或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先生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其歷史互動的脈絡。太太誤以為加入新的家庭結構,會如他所願,是婚前的認識不清;如今發現先生尚未長大,不成熟,溝通無效的失望,轉成挫折的抱怨和言語反擊,夫妻兩人都未曾好好面對面像成人一樣的溝通。媽媽感到委屈,疑惑不解,婚姻為何不如預期想像,執著夢想的婚姻,依然會陷在原地踏步的困境,與其哭泣抱怨,不如尋求站起來的方案,衝突之後,好好思考要用什麼態度面對現在的婚姻與家庭。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觀察孩子的情緒行為與家庭互動的影響:

通常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是家庭互動、教養對待,夫妻婚姻失和的反應,往往為了協助孩子,夫妻的關係也需要一起調整,孩子不可能在失和吵架的父母之間,還能和平無礙的成長。有研究顯示同性代間學習的力量強大,意即男孩子學到父親失控的暴力行為,一代傳一代,最多有到八代之久,家庭諮商有其必要。

透過家庭諮商,治療師會協助家庭成員看到彼此互連,把失控的局面減到最低,把彼此還有的愛發揮出來,學習用彼此能接受的語言與方式表達。才是面對問題解決的方案

2、夫妻平等關係和生活議題的協商溝通:

一般而言家庭有親密、責任的功能。婚姻的殺手,包括親子教養問題觀念不一致、用錢觀念差異大、外遇問題、姻親問題。夫妻地位無法平等,母親這個角色在這個家庭也會被弱化。以經濟來說,財務要如何規劃,是很基本的問題。爸爸一有收入,談好先給家用,多少先不計,直到穩定為止。

3、探索親密關係和自我獨立議題:

媽媽獨立起來,不是只有離婚一個選項,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探索走入婚姻前後的成長過程,依賴與獨立的議題,親密與創傷修復。越能獨立自主,不被情緒勒索,也不以情緒勒索別人,重新面對越有機會翻轉,困境帶來成長,苦難原來是個祝福。

4、夫妻相互共同成長,學習婚姻智慧:

感覺先生好像不用成長,其實不然。在傳統的重男輕女文化中,先生變成媽寶便宜行事,只是一時的。直到婆婆無能為力撒手歸西之後,才要學習獨立,恐怕處境會更艱難,能早日學習跟家人互助相處,揚棄比較之心,吵贏了其實是輸了關係,學習用成熟的方式溝通表達,展現主動的愛與關懷,一起邁向和諧的幸福人生,才是無價之寶。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熱鍋上的新住民

案例內容

月娥是越南新住民,五年前與志強結婚來台,不久就懷孕生下小花,月娥本來專心家務照顧女兒小花,但因為志強是臨時工,收入不穩定,月娥只好也去打工,讓小花就讀幼兒園。

月娥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小花,身心都感到疲累,但志強不管有沒工作都愛去和朋友喝酒,酒後又常沒來由的辱罵月娥,夫妻兩人平時也會因為金錢和小花教養問題爭吵,花花經常目睹父母的衝突,害怕的躲在月娥身後。

志強很寵愛小花,常常帶小花吃麥當勞、買玩具給花花,總是順著花花;但小花若是調皮哭鬧,志強就會辱罵月娥不會教小孩。最近小花被幼兒園反應疑似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志強和婆婆更是責怪都是月娥的問題。

月娥覺得志強寵溺小花的方式,讓自己很難管教小花,而當月娥想要帶小花至醫院評估發展遲緩問題,志強又認為「大雞晚啼」,不要月娥多事。面對教養小花的無力感,志強發酒瘋暴怒的壓力,月娥無奈的向社工述說困境,新住民的身分、語言和交通能力、擔心求助後夫家的反感…等等,月娥實在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辦…。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連來自越南的媽媽,才來台灣5年,都知道小朋友有發展上的疑慮,要去醫院做評估,在在證明,媽媽對孩子的關注,對當地醫療、文化的投入,要不是來自國外、限制在家庭內,不然能力更佳,不應該鄙視其新住民的身份。

新住民嫁到臺灣容易適應語言文字文化,比較難適應的是家庭與社會對他們的態度。因為婚姻大多是經過媒介,很少數是先交往認識,結婚時間很短暫,通常是幾天到幾個月,來到臺灣,辦理結婚,再開始生活。這一路下來,外地女子到臺灣,家人遠在千里之外,人生地不熟。

新住民一嫁進來,傳宗接代是義務,第一個五年要拼生小孩,第二個五年,因讀書識字有限,跟孩子的隔閡逐漸出現,接下來入學後,新住民若沒能跟上文化水平,不懂得中文,孩子的功課份量逐漸增加,幫孩子看功課的壓力越來越大,最後只能委託安親班。先生若沒有心將新住民視為一家人,用打罵方式對待,大大的破壞婚姻的平等互信互愛,無疑給孩子做了最壞的示範。

造成孩子語言遲緩的相關原因很多,不應消極等待,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認知、情緒等。而遲緩的原因牽涉日後治療的方向。帶小花到醫院評估,可以確認是否有遲緩,遲緩的程度,與協助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媽媽是外國人的關係,也可能是長期處在緊張氣氛,沒有平和的氣氛練習講話,促進語言發展,提升語言使用的機會,不要製造緊張,直到5歲前都要把握治療黃金期,以免等到雞長大而真的不太會啼了,入小學後就更艱辛。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夫妻彼此尊重的態度和默契:

好好培養夫妻間的默契,太太不是外傭也不是生產的工具。先生在兩性觀念上仍要加強,作為一個有責任能表達對家人情感的男性,需要學習。先從「尊重、親和」的態度著手,家庭氣氛變好,孩子也比較不會在目睹暴力的恐怖驚嚇中受到影響。

2、語言發展的重要性:

要在家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家長可利用的方法如下:

(1)從互動式的遊戲中促進小朋友的溝通能力,小朋友也比較容易自發的說話。

(2)增進溝通意願及機會。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而不是幫他把一切都做的好好的。例如,當孩子要糖果時,故意給他開水。再問他,不是要開水,是要什麼?

(3)大人說話時,語句之間,略有停頓,好讓孩子有機會輪流說。說話時盡量放慢速度,讓孩子有機會聽清楚。

(4)增加孩子的詞彙,拓展小朋友的理解範圍。

(5)家長親自對孩子說故事,增加談話氣氛,而不是放錄影帶/錄音帶,任孩子隨意打發時間。

3、安全幸福的家庭生活才是根本:

目前孩子只有語言發展有待加強,若是家庭氣氛無法改善,父親繼續酗酒暴力,對家庭的傷害恐怕還會累積。先生不要以自我為中心的活著,每一分耕耘對家人都是莫大的鼓舞,努力改變惡習,營造美好幸福的家庭氣氛,才是最大的投資。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媽媽離家的秘密

案例內容

自從淑芳離開家半年多,志勇也慢慢習慣了沒有女主人的生活,起初志勇還會四處去娘家打聽淑芳的行蹤,久了沒消息,志勇也放棄了,畢竟工作還是要作,日子還是要過,幸好兒子女兒都很懂事,大兒子國中了會幫忙處理家務、照顧妹妹,女兒雖然剛升小一,偶而會哭鬧,倒也還算聽話,加上志勇的媽媽美雲晚上和週末偶而都來會幫忙,雖然父兼母職有些壓力,但也就這樣過了。

前個禮拜是母親節,志勇原本擔心孩子會想媽媽心情不好,但兩個孩子都沒什麼反應,一如往常,志勇還以為自己白擔心了,沒想到美雲有天特地把志勇找來,告訴他說其實兩個孩子都很想媽媽,但是不敢讓志勇知道,尤其是妹妹,其實夜裡常常作惡夢,哭著找媽媽。美雲雖然覺得媳婦離家沒有音訊很過分,但總是要讓孩子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希望志勇能找個時間和孩子談談。

志勇一直不了解淑芳到底為什麼離家,結婚後,他忙於工作,淑芳則專心家務帶孩子,雖然兩人偶有爭執,但也不是無法解決,但這一兩年,淑芳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吵著要出去工作,志勇覺得女兒還沒上小學,希望淑芳緩緩,兩人幾次的衝突越吵越激烈,志勇也越來越耐不住性子,有幾次甚至動手打了淑芳,淑芳生氣的告訴志勇再也無法忍耐待在這個家庭,志勇也在氣頭上就任由她去,但警告淑芳沒有要回來,也別想看小孩。

淑芳的離家一直是家裡的秘密,被留下來的三個人都閉口不談,志勇了解孩子壓抑的心情,但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談這件事情…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長達10幾年的婚姻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步的?一定是出走的人的錯,該受懲罰,留下來的人都沒有改變的必要?面對婚姻中不同意見的產生,有多少次心聲是互相有傳達的,還是連討論都不行,再講就討打?直到離開後,家裡沒了女主人,連孩子想媽媽都要秘密進行的說,因為爸爸想的是聽話的媽媽與老婆。

若是志勇想念淑芳,但不知道如何修復關係,就算經常徘徊在岳母家附近,這可能會讓人心生畏懼,無法開始友善的聯絡第一步。志勇是否理解體察自己的情緒呢?面對外人是又生氣又怨恨,只有面對自己的時候,百感交集無從理清。

能否想一想,婚姻中夫妻都在變化中前進,經常面臨挑戰與成長,攜手共進找到解決方法才能夠突破壓力。若最後只剩下角色並且是僵化的執行時,往往逼的人只有離開去喘氣。

在母親離開的家庭後,孩子不敢說想念,也怕爸爸生氣,何嘗爸爸不想家庭團圓。以本案來說,哥哥需負起照顧妹妹的角色,但平心而論,做得再好也難以取代媽媽的地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只有13歲的哥哥要承擔這樣高的期待與情緒需求,自己也很吃力呢!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讓孩子感受到不在身邊的家長仍關心他們:

媽媽離家成為秘密,對於大人與小孩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意味著,不能向外求援。目前看來妹妹已有情緒焦慮的身心症狀(做惡夢、哭泣),哥哥可能也是壓抑著。小孩不像大人有不同的生活面向可以轉換。對於媽媽的離家,可能會擔心再也見不到媽媽,感到失落傷心;擔心媽媽的安危,或是害怕媽媽不要他們了,不是不說就沒感覺的。若有一個父親能同意的溝通交流管道,讓孩子感受到,媽媽雖然不在身邊,但仍關心他們,對孩子有莫大的安心感。

2、運用婚姻諮商協助婚姻衝突和合作父母關係:

如果可以,讓夫妻兩人另闢一個諮商或調解空間,結婚年數不等於很會溝通,可能一開始兩人沒有建立好溝通模式,一再忍耐,年數變成忍耐的程度。諮商不是只有在勸和勸離,而是協助夫妻兩人面對彼此的差異,如今若要繼續則要有跟以前不同的作法,若不要繼續,那麼要離婚與孩子監護權、撫養費、探視方式要一併談妥,做不成夫妻,也要做合作式的父母,不要空留一個未完成的關係,讓人唏噓與遺憾。家庭中的人都無法繼續他們的生活,好像被戳了一個空洞。

3、修補家庭關係,學習尊重與溝通:

無法溝通是婚姻破裂的罩門,一走了之不是辦法,就算走了心中一定仍還掛記著家庭。家庭暴力令人不悅,打人的以為師出有名,被打才會改變,就會忽略親密關係中,本來就有很多差異需要協調,使用武力無法消弭紛爭,強迫只是一時,孩子目睹家庭暴力也是傷害,不擅言詞的先生需要瞭解,學習溝通永遠不嫌晚。以暴力控制對方,是觸犯刑法罪之一,如果能學習新的溝通方式,尊重伴侶的想法,就算一時尚未同步,但起碼關係良好,辦法可以再想,關係破裂要修補,一定要花更多的心力。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站在天秤上的孩子

案例內容

小靜的父母自小靜出生後,就因經濟、生活等問題爭執不斷,爸爸生氣之下,常動手毆打媽媽,小靜長大後,也會因挺身阻止爸爸而被捲入暴力。媽媽心疼小靜在暴力中的恐懼害怕,終於鼓起勇氣帶著小靜逃離,並提起離婚訴訟。

然而在冗長的訴訟過程中,爸爸仍不放棄尋找,某次在街頭逛街,爸爸忽然出現想搶走小靜,媽媽慌亂之下立刻報警,雖然警方馬上到場帶回小靜,但媽媽對爸爸不定時的騷擾,感到相當驚恐。

離婚訴訟結果媽媽雖然取得小靜的監護權,但在協調探視方式時,媽媽提出希望禁止爸爸探視的申請,而法官最後仍裁定以監督會面進行。

每當週六的監督會面日子到來,媽媽就會變得異常焦慮緊張,媽媽向社工反應小靜在探視前,常常會尿床和做惡夢,探視結束,小靜也會將爸爸送給自己的禮物退還給媽媽,表示探視好無聊,不想再去,媽媽向社工抱怨,這樣沒有意義又傷害小孩的探視,難道真的不能不要嗎?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孩子夾在父母婚姻衝突中,並沒有隨著離婚而一切宣告終了。父母的婚姻可以離,親子關係,無法說斷就斷。每個孩子能夠同時擁有愛他的父親或母親,即使他們不能並存在同一時空。也希望孩子能明確知道,友愛的父親跟母親。

暴力的婚姻,帶給家人的困擾與恐懼極深,媽媽申請保護令,是為了確保人身安全,爸爸收到警惕,一定要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氣,探視的安排,是為了孩子知道自己是受到保護,而不是為威脅的籌碼。父親在監督會面中,有第三方的協助,把焦點放在自己跟孩子親情的傳達,切記不要再施展情緒失控的局面。母親雖然擔心,也要收斂起在孩子面前釋放出討厭爸爸,不安的情緒,以免給孩子父親是壞人的印象。

監督會面的過程,在有保護有第三人之下,讓親子會面正常化,才有機會改變一路失控暴力的夫妻互動。孩子不是對付怨偶的籌碼,報復會製造孩子情緒的不安,父母雙方,在孩子身上,都要克制住有意識無意識無止盡的灑下個人恩怨的種子。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監督會面讓孩子維持與另一方安全接觸的機會:

家人是孩子安全感的靠山,當父母因婚暴而分開,是為了不要給孩子更多的恐懼環境,若加以剝奪與另一方父母的會面,對孩子也是傷害。父母雙方在拉開距離後,一定要冷靜調整,對家人的尊重與互動,用和平方式表達善意。

2、信任和配合監督會面的安排:

監督會面一定會有安全的安排,包括時間場地及協助的社工。媽媽除了跟社工建立聯繫,也要事先跟孩子說明,會面的目的與時間的起迄,將探視正常化是離婚子女需要母親的協助項目,若母親越凸顯個人的緊張,孩子也會受到感染,每一次探視將會無比的艱辛。

3、父母學習合宜探視和親子互動:

以前在婚姻中,父親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妻離子散,探視在社工協助之下,可望學習正向的親子互動方式,還有親子關係修復的機會,沒有過度複雜的婚姻糾葛中,學習單純的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若仍採取威嚇暴力的方式來強迫子女,意味著人格與情緒有更大的障礙,監督會面因此可能真的被取消。

4、透過監督會面,漸進式的重建親子關係:

孩子尿床和做惡夢是緊張焦慮的症狀,是過度擔心與照顧者分離的反應,退還禮物,是忠誠母親的聲明。以前夫妻失和,經常讓孩子目睹暴力,現在在法律協助之下,對於施暴的父親有了拉開距離,定義出傷害家人是犯罪的結果,爸爸付出了代價。夫妻關係可以選擇,親子關係不能。家人之間為了犯錯要道歉要彌補遺憾。監督會面是在有限的時間範圍內,提供有意識的彌補範圍,直到更穩定些,孩子才有機會看到撕裂後的家庭,有改善的契機。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小大人的煩惱

案例內容

小妍的爸爸俊明是工程人員,經常在外地工作,偶而才會回家,媽媽怡如在市場打工,和鄰里關係都很不錯,但和俊明的關係則因聚少離多,俊明又沉默寡言,兩人逐漸冷淡少互動。

俊明之前偶而在家的時間,就常因猜忌怡如和友人的關係而發生爭吵,甚至有過幾次肢體上的推打,俊明對小妍姐弟的言行要求也很嚴格,未達標準的處罰常是嚴厲的責打,怡如每次都因護衛孩子,遭受嚴重施暴。

俊明後來因為失業,長期在家讓暴力發生的頻率更為嚴重,怡如在一次重傷後,終於下定決心帶著孩子搬離原住地,並訴請離婚。

怡如為了要扶養孩子,長時間工作,並將家務工作和照顧弟弟的工作交給小妍,希望小妍能教好弟弟,但是弟弟在新學校的適應不佳,常常不寫功課、不想去學校,也很容易發脾氣吵鬧,小妍多次向怡如抱怨弟弟的問題,但怡如工作疲累,也只能叫小妍更嚴格的管教弟弟。

但是最近連小妍也開始變得不聽話、愛哭鬧,甚至頂嘴回應,怡如覺得以前小妍都很聽話懂事,即使在暴力的驚恐中,小妍也會冷靜照顧弟弟,安慰媽媽,怎麼現在沒有暴力,反而孩子都變得不聽話,幾次爭執,怡如甚至會脫口而出說:「不然你們都回你爸爸那裏去,給他管好了!」,但是怡如講完,自己也很後悔口不擇言的氣話,到底要怎麼管孩子呢?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媽媽離開施暴又失業的先生,獨立照顧姊弟,貼心的姊姊,姊代母職,幫忙照顧弟弟,是家庭不陌生的好行為,有了姊姊的幫忙,媽媽才能專心工作,殊不知姊弟目睹暴力,面對新環境的適應,媽媽要長時間工作,姊弟的無助焦慮,無法抒解。弟弟哭鬧需要的是親情的安慰,如今卻被強力壓制,連姐姐自己都需要撫慰,也被迫成為母夜叉,兩個孩子在環境轉換之中,又失去親人的陪伴與依靠,難以調適,只剩下完成任務的指令,做不到不是他們不聽話,而是任務過度艱鉅。

根據觀察,有些小孩由於父母親職功能缺失,需負起原本屬於大人的家務與責任。他們被迫扮演「父母」或「配偶」角色,除了擔負「工具性」親職任務,像是洗衣、煮飯、照顧家人、打工賺錢、教弟妹功課,也有「情緒性」親職任務,例如扮演父母的情感抒解與依賴對象。小妍此時要當起老師教弟弟讀書、當起嚴父嚴加管教,還要當起媽媽的閨蜜,安慰疲憊的媽媽,一人身兼至少3職,不知道還是小孩的小妍,有沒有選擇說不的權利?這樣承擔過高的期待與情緒需求,是不利身心健康,被迫離開兒童的角色,表面的堅強與獨立,可能是建立在擔憂與恐懼之中,不是真的成熟,日後可能提前摔落在再也無法承受壓力的自責之中,殊不知,是孩子被迫提早擔任父母角色,已大大超過其年齡負荷。

過度親職化的孩子,使他們提早失去童年的歡樂,也造成對未來希望幻滅,甚至出現身心症狀而難以開口求助。他們會認為所有的錯誤自己都應該負責,大多發生在單親、家暴、酗酒、毒癮,及父母失婚、離婚、喪偶或父/母罹患慢性疾病的家庭中的孩子,老大尤其容易成為親職化的角色。父母無法做到的親職功能,反變成責備孩子的理由。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父母尋找能提供生活和情緒支持的信任成人和資源:

要找真正的幫手,兒童僅可以擔任輔助的角色,完成好好照顧自己的任務,但難度高的,應找信任的長輩、親朋好友或鄰里,甚至申請政府的喘息服務,社福單位的協助。

大人的慌亂情緒,對孩子訴苦,要適可而止。大人不方便告訴別人的心情故事,全向孩子傾訴,結果自己舒服了,孩子緊張了。最好尋求專業諮商服務,減少將孩子當訴苦對象,讓孩子背負更大的情緒包袱。

2、重建新的生活秩序:

母親帶著孩子從暴力中逃離出來,需先安頓自我的驚恐感受,要跟孩子好好說明與解釋,家庭變動與保護安全等重大議題,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才是,在變動的環境中,要如何守護彼此,否則仍會擔心再度變動,如果失去媽媽怎麼辦,流離失所無所依靠。慢慢的建立起正常作息活動,有新的生活圈,新的朋友,雖然跟過去不同,但慢慢的會更好。

3、冷靜面對壓力與情緒:

離婚前後媽媽需要跟孩子說明,就算離婚後,父親有可能會申請探視。爸媽離的是婚姻關係,但親子關係無法離,媽媽在沮喪時切記不要動輒說出『不要』孩子話語,務必要冷靜下來。孩子發脾氣胡鬧行為,不是壞,而是不安。大家需要時間相處,而不是威脅丟掉。

4、關係修復說愛不嫌遲:

媽媽需要平靜下來,面對這人生巨大變化。父親也是。因為不會控制情緒,做出傷害家人的事,應坦承面對自己的無能無助,尋求幫助,學習好好對待家人。行為要修正,遺憾要彌補,關係要修復,說愛不嫌遲。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阿嬷的心恁甘哉

案例內容

志偉的爸爸有酗酒的問題,常常酒後失控家暴一家人,志偉的媽媽無法忍受要求離婚,但阿嬤阿麗不肯讓志偉跟著媽媽,堅持要留在身邊自己帶。然而爸爸依然經常酗酒,也持續對阿麗和志偉有家暴行為,直到阿麗申請了保護令,爸爸離家不回,祖孫倆才能有安全生活。

然而阿麗已經60多歲,教養孫子體力上有些吃力,也有很大的管教壓力,阿麗很希望志偉不要像爸爸一樣學壞,所以希望他能好好念書,聽話懂事,但志偉和阿麗有很大的親子衝突,因為志偉已經國中了,還是貪玩不喜歡念書,脾氣也不好,有時被阿麗叨念責罵時,頂嘴或摔東西的模樣,讓阿麗看了很害怕。

阿麗知道家暴帶給志偉很大的傷害,沒有媽媽在身邊,對爸爸又是厭惡,但阿麗不知道要怎麼教志偉,萬一志偉以後變得像爸爸一樣,自己不就要苦命一輩子了嗎?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阿嬤阿麗的處境是辛苦的,兒子的家庭問題,成為他的責任與負擔。一般而言隔代教養的難處,不只是阿公阿嬤體力不如從前,也有管教技能比較僵化,與孫子有代溝,更困難的是,父母親離開了孩子,對親子之間感情依附形成的空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取而代之。阿嬤雖然苦口婆心,但有時就會像工具人,負責飲食起居,當孩子還小會依賴,等孩子進入青春期,這些照顧無法涵蓋人生的引領,一再地勸導成為無效的嘮叨。

暴力與酗酒對家庭的破壞與傷害非常巨大,志偉的爸爸,因暴力與酗酒沒有妥善治療產生的負面循環,難以估計,不止個人職業功能不彰,無法經營家庭,還會拖累身邊的人。男性對於情感覺察與學習太薄弱,寄身於最壞方式的宣洩,若能學習到好好溝通,災害就不會像骨牌般連番倒下,一波接一波。

除了父母不和、離婚家暴的陰影,志偉在青春期的壓力,仍要學習面對自我發展與認同。阿嬤把志偉看做是父親的縮影,一事無成,暴躁頂嘴,擔心憾事可能再度重演,阿嬤內在的隱憂說出口的話怎可能會好聽。台語有諺語說道「捷罵袜聽、捷拍袜痛」,意旨孩子經常罵,習慣了他不會聽,經常打也沒有效果,傳統式的教育,缺乏正向語言,帶來自尊更低落,孩子跑更遠。

我們常會用嘮叨口氣一再提醒孩子負責任,這對於青春期孩子,可能備受壓力。他們看似叛逆,其實是無能為力,而大人的嘮叨,其實是在表達對問題可能再度發生的焦慮。過度監控和叨念的叮嚀,容易造成祖孫關係的緊張,脫口而出的預言「你是要像你沒用的爸爸一樣嗎?」,更是在孩子的傷口上狠狠補上一刀,彷彿自己是不被喜愛,阿嬤不得不承接的麻煩燙手山芋。

阿麗和志偉都要學著相信,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個體,不要用暴力複製的詛咒預言來困住正在成長的孩子,阿麗可以試著把指控悲情轉向鼓勵志偉獨立的目標,避免對宿命的悲歎,就事論事的和孩子討論生活的方向,面對情緒的方法。而當孩子相信你眼中看見的是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他背後那個幽靈時,一份新的親子關係才能重新展開,走向前進。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聯繫兒少資源,讓孩子發展專長和獨立能力:

阿嬤的擔憂似乎是強大的自我暗示,預告孫子是不良的。眾所皆知,結果孩子被推向反抗與叛逆,本來沒事也會像有事。辛苦了一輩子的阿嬤,如果孫子有動能,請結合當地資源,將孩子的動能發揮到適當的管道,而不是強力控制與防阻。

青春期孩子學習動機與方向,不一定只能以學校課業為主。如果對讀書沒興趣,學校有技藝學程,可往操作項目學習,為一技之長打底。阿嬤想要志偉變成自己理想的樣子,嘮叨又愛念,限制兩人在互看不順眼的框框裡。阿嬤會老,孩子會長大,能夠將孩子導向自立自強,獨立之路,讓志偉學習打工、照顧自己,使用金錢,學習安排時間。一味的限制,最後孩子可能只想逃離。

2、重新連結親子關係:

志偉的父親家暴酗酒,固然難以接近,但媽媽也是嗎?阿嬤不喜歡孩子跟著媽媽,限制了母子的往來,如果媽媽沒有家暴前科,是否能讓孩子有機會探視自己的母親。人為早期的分隔,也許是阿嬤心中的「保護」,也可能背上阻隔的罪名,孩子有親人,父母分離不是他的錯,不要把孩子搞的像罪人。

3、酒精成癮害己傷人,尋求治療協助酗酒者:

祖孫的感情應是自然而真誠的,安全穩定和朝向有目標的生活,才能逐漸離開受暴陰影。缺席的父親角色,因為其酗酒已經造成妻離子散,酗酒不只傷身體的器官,對腦神經與自控能力是莫大的傷害。家暴的相對人,通常會被轉介做戒酒治療,希望爸爸能夠把握治療的機會,重新做人,才有機會重返家庭,與家人團圓。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找回迷網的孩子

案例內容

小傑的媽媽因為不堪家暴而離家,然而離婚後,爸爸並未負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常常去外地工作,偶而有空回家,就是睡覺、找朋友,很少花時間和小傑相處,教養小傑的工作就落到了家中沒有孩子的姑姑明美身上。

明美雖然工作很忙,但還是會關心小傑的生活,小傑一開始還好帶,但是小學五年級後,開始悶悶的不太說話,不太愛念書,很多時候都沉迷在網路遊戲,找不到人就是在網咖,在學校常常只是上課睡覺,也不和同學來往。

明美很擔心小傑越來越孤僻,希望找來爸爸媽媽關心,但爸爸就是把小傑叫來罵一罵,也沒有想要了解小孩,聯絡媽媽則是已經改嫁有了小孩,也沒有太多時間來看小傑。 明美知道是大人的婚姻問題害了小傑失去和爸爸媽媽的親情,但明美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小傑,小傑再這樣沉迷網路,以後不就成了社會邊緣人。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小傑看似無所事事,逃避學習,其實是人生無目標無望。失去和父母的關係連結,沒有親情依附的對象,徬徨的遊魂,哪裡都沒有他落腳的根。在網路的世界,可以提供刺激,甚至找到虛擬世界的同好,無形中,另啟一個生活圈。

一般青少年容易陷入網路世界,包括遊戲交友,通常在現實世界中,有無法克服的挑戰,包括生活無聊、缺乏重心、生活中缺乏成就感;在生活中缺乏掌控感或是在人際關係中感到挫折、與同儕互動有困難、本身的自我管理有困難,網路世界成為棲身之所。大人辛苦的工作與責備的訓話,無法真實傳達對孩子的愛,而擔心孩子受到父母傷害而過度彌補或放任也不是好方法。要改善小傑的看似偏差的行為,不要以為有簡單的方式就可以立刻改善,禁止上網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是要重建小傑和人的信任關係,重新找回自己存在的意義和自信,而不是把自己看成是父母都不要的廢物包袱。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學校端:

現在的學校除了一般的課程之外,國小有的有社團、體育活動,國中有提供技藝學程,生涯輔導與課後活動。雖然對學業沒興趣,仍要充實未來對工作的態度與能力。尋找個人的性向,瞭解自己能力的分佈與潛能,把精力擺在可以累積的場域。

2、家庭端:

先調整日夜正常的作息,約定回家時間與手機交出,準備就寢的時間。自由建立的適度的規範之上。第一階段任務完成後,試著發展與建立家庭生活的共同與各自範圍,姑姑雖然不是真正的父母,但用心發展和小傑的親人關係,讓小傑感受另一份親人的愛,也能重建小傑和人的信任關係。

3、社區端:

除了網咖,找到適合的生活圈,參加位於社區的協會/基金會辦的各種活動,走出去多認識外界,把小傑從虛擬空間帶向實體空間,連結資源,對小傑會有更多的幫助。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友善的合作父母

案例內容

陳老師新接這學期的小三學生,帶班不久,陳老師就發現班上的小伶有些特別,小伶安安靜靜不太說話,雖然想和同學交朋友,但似乎不得方法。陳老師特地找了個機會和小伶聊聊,小伶雖然表達能力不是很好,但很渴望能交到好朋友,不過小伶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心。

陳老師趁著家庭訪問約媽媽見面,媽媽非常關心小伶的狀況,也詳細的描述小伶在家中的狀況,但媽媽對小伶有很大的管教無力感,媽媽覺得小伶常常不聽話,很固執己見,還會頂嘴,媽媽則把小伶任性的原因導向爸爸的溺愛,媽媽認為爸爸自己做好人,卻把黑臉給媽媽,媽媽為了教養的問題和爸爸討論,沒想到爸爸居然動手打他,媽媽覺得小伶的問題,爸爸才應該要好好和老師討論。

爸爸應了媽媽的要求主動來找陳老師,了解學校狀況後,爸爸也主動坦承夫妻之間對小伶的教養確實有衝突。爸爸表示媽媽來自單親家庭,一直很想有屬於自己完整的家庭,所以婚後很快就生了兩個小孩,媽媽也全心全意在照顧孩子,爸爸則是打拼工作賺錢,但媽媽卻開始對婚姻有許多的抱怨和挑剔,覺得爸爸都忙於工作,沒有花時間陪伴家人,爸爸若是休假帶著孩子出門玩或買東西, 媽媽就會責罵爸爸是用錢收買小孩,幾次衝突中,爸爸真的被激怒推打了媽媽,但沒想到媽媽居然會通報113家暴,爸爸沒有再和媽媽有激烈衝突,但是兩人關係卻降到冰點,爸爸知道夫妻不合讓媽媽脾氣變得暴躁,也對孩子許有多指責和處罰,但他阻止卻讓孩子被罵得更兇,他對家庭和婚姻都很無力。

陳老師覺得爸爸和媽媽各自來說,都是關心孩子的父母,但怎麼會變成這樣,到底要怎麼才可以讓他們成為友善的合作父母呢?

上善心理治療所 羅秋怡院長

孩子夾在爭吵不合的父母之中,很難全身而退,主要是無法拿捏行事準則,做什麼都錯,說什麼都不對,對外逐漸表現的沒有自信,對內可能選邊站,加入了父母的戰局,成為一方的啦啦隊,或是無力承載父母爭吵而精神耗弱,出現身心症狀。父母應瞭解拉攏孩子對抗另一方,視為得勝是一件愚蠢的行為,因為就算贏得一時卻輸了更多。當孩子成為遍體鱗傷的戰場,不知道是誰會感到高興。

一般成為婚姻吵架地雷的主要標的,包括金錢處理態度、子女管教方式不一、姻親問題與外遇,若沒有善意的溝通,不合的衝突點,將日積月累的啃食親密關係,若再不能找到好的溝通模式與解決難題的方法,最後失望與憤怒就會掩蓋對婚姻的期望。

爸爸與媽媽為了孩子管教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卻從未能好好討論,爸爸心急推打媽媽,媽媽回以113家暴專線,原本的問題焦點被模糊了,除了孩子問題堆積如常,還雪上加霜的加上夫妻間的新仇恨。如此一來,原本要不要買東西給孩子的議題,又往後推延,仍未有一致定論。孩子的任性,在母親而言,感覺像是站在會打她的先生肩膀上對他耀武揚威,母親也許不察,對先生的不滿可能也會轉嫁到孩子身上,尤其挑剔也是一種攻擊,挑動出原本兩人不同步調,無法協調的脆弱點,只是用孩子作為引子,如此一來,孩子無法分辨自己是真的不好,還是父母溝通不好,難免會誤以為都是自己做錯事,壓力越來越大。

協助方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父母溝通合作,達成一致性的教養原則:

孩子是無辜的,每每在孩子的問題上爭吵,將會讓孩子付出極大的代價。孩子的行為,與大人態度是否一致有極大的關連。需要孩子建立的良好規範,值得多花點時間討論,重點不是孩子作對做錯,罵一罵就會好,唯有瞭解到彼此的心意,原則一致,夫妻成為聯盟,互相配合時,孩子自然學會遵守大人提的規則與指導。

2、運用「我訊息」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心平氣和時,不要用批評或指責的態度,談一下彼此的意見與感受。先不要急著要對方照自己的意思做,而是先瞭解對方為何會這麼做的原因。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口氣與態度,責罵與挑剔往往無法令人理解心意的全貌,改一個方式,用「我訊息」不批評的簡述,對方或許能理解。

3、理性溝通彼此的衝突與問題:

互動是兩個人互相造成的。激動時刻不是好的對談時機,彼此都需要控制情緒,好好把話講完,雙方才能討論問題,不然很容易演變成互相攻擊,或被動攻擊,以消極抵抗的方式轉移焦點。曾經講過尖酸指責話語或動手推打者,對對方有不禮貌與傷害,應先做道歉,彼此將憤怒不滿歸零後,才能與對方合作,持平的看待需要討論的問題。例如先生買什麼東西給孩子,對孩子是利大於弊。如果太太已經看到了,先生為何沒有採納,是否先生另有隱情,需要協助。

4、尋求專業資源協助,增進友善父母的合作關係:

先生不要以為動手是有用的方法,現今社會對於暴力是予以譴責的,也將無法好好說話視為能力的缺陷。太太的強勢可能是讓先生出手的原因,但畢竟用拳頭溝通,是觸犯法律,也無法長期使用,必要的時候應求助專業人士協助,透過良好的澄清與示範,將有助於夫妻兩人在不同意見中,找到不傷害彼此的方法。

案例引用出處: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