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應該隨著年齡、而慢慢成熟,越來越符合社會期待中可以接受的反應。但你可能發現,目睹家暴的孩子,很容易為了小事情就大發脾氣,而且一發不可收拾。這時候請不要太快的責罵孩子,千萬要忍住自己習慣性說教的方式,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學習情緒調節,讓孩子知道自己情緒來了、該怎麼辦,太快的叫孩子不要生氣,或者告訴孩子這樣不乖,都是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情緒狀態,孩子一旦被否定了,很容易陷入備戰狀態,而無法冷靜下來,更別提要思考轉換自己現在的行為。
外顯行為-攻擊
Attack
毛毛平常情緒起伏大,很容易大哭大鬧,小小的事情就很容易生氣,大哭大鬧可以持續半小時以上,甚至會動手攻擊。今天玩玩具的時候,弟弟走過來不小心把他的積木弄倒了,毛毛生氣地對弟弟大吼大叫,同時很用力的把弟弟推倒……
對暴怒的毛毛,我們最擔心的就是他盛怒下繼續攻擊弟弟。
任何情境下,安全是最重要的,這時候請快速地隔開兩兄弟,然後嘗試著使用前面好奇、接納、同理以及陪伴四大原則裡的通關密語或作法:
-
01.好奇
「你怎麼了?」
-
02.接納
「原來是弟弟把你的積木弄壞了,所以你才會想打他」
-
03.同理
「你好不容易蓋好的積木壞了,心裡好生氣/傷心」
-
04.陪伴
「那我們一起來想想看,積木接下來該怎麼辦,媽媽/爸爸在旁邊陪你」
任何情境下,安全是最重要的,當孩子當下的衝動、攻擊行為激烈而難以冷靜時,請快速隔離二兄弟,並先使用以下三步驟設限方法,以減緩當下的衝動行為。
-
01.
同理接納
幫孩子說出當下的心情和感受。「弟弟弄倒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氣也很難過」
-
02.
告訴孩子界限跟規則
「但弟弟不是拿來打跟傷害的」
-
03.
提供孩子其他的情緒宣洩模式
「如果你真的氣炸了,你可以來告訴媽媽/爸爸,或者到你的秘密基地大罵一下弟弟」
-
01.
仔細釐清問題行為的主因
家長需觀察孩子在目睹前與目睹後整體身心表現的差異,若目睹家暴前,孩子即有類似上述狀況,可能較與天生氣質或平時教養方式有關,對此,建議可參考一般的親職網站的教養資訊。
-
02.
留心孩子各種非常態的行為
無論是外顯或內隱類型,孩子們的表現都明顯是落在常態曲線的二個端點甚至已不在常態裡,例如:攻擊(過度)VS退縮(不及)。因此,『過度』或『不及』是一個指標。
-
03.
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孩子行為反應通常不會只同時落在特定一種類型裡,因此必須再次提醒,孩子的各種反應,都是一種呼求、表達需要被了解與協助的訊息。因此,建議家長可以多與學校老師、其他共同照顧的成人收集孩子的各種狀態,以幫助自己去判斷孩子,並可積極尋求老師、社工或心理師的諮詢,以建立更符合孩子個別化狀況的教養撇步。
-
04.
寬容的對待自己與孩子
孩子受到的影響,非為單一方家長之責任,家長應避免過於歸因到特定成人的影響,建議可先讓自己身心穩定,才能從理解孩子的角度去協助他。
內隱行為-退縮依賴
Withdraw and Dependent
小芹平常都非常安靜、不敢做任何嘗試,今天要出門上學時,突然賴在地上不走,堅持自己不會穿襪子也不會穿鞋子,硬是要叫你幫她把襪子跟鞋子穿上才要去上學,當你不順從她的意思,就開始在地上大哭大鬧……
面對大哭大鬧的小芹,因為沒有危害到自己或他人的攻擊行為,因此沒有立即隔離的需要,但往往非常考驗急著上班的父母,亦或沒有太多時間處理孩子情緒的家長,
-
01.好奇
「你怎麼了?」
-
02.接納
「你是說你希望今天媽媽/爸爸可以幫忙你穿襪子跟鞋子」
-
03.同理
「你是不是覺得媽媽/爸爸沒有照你說的去做,讓你好難過」
-
04.陪伴
「因為媽媽/爸爸相信你已經有能力了,所以我們一起來想想看今天可以怎麼穿好襪子跟鞋子」
除了四大原則可運用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進行三步驟設限:
-
01.
同理接納
幫孩子說出當下的心情和感受。「你因為媽媽/爸爸沒有幫忙你所以覺得難過、委屈。」
-
02.
告訴孩子界限跟規則
「但現在一直用大哭大鬧的方式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
03.
提供孩子其他的情緒宣洩模式
「如果你真的很生氣,或很想請媽媽/爸爸幫忙,你可以用好好說的」,(同時,媽媽/爸爸先說一次,讓孩子模仿正向的說法。)
-
01.
仔細釐清問題行為的主因
家長需觀察孩子在目睹前與目睹後整體身心表現的差異,若目睹家暴前,孩子即有類似上述狀況,可能較與天生氣質或平時教養方式有關,對此,建議可參考一般的親職網站的教養資訊。
-
02.
留心孩子各種非常態的行為
無論是外顯或內隱類型,孩子們的表現都明顯是落在常態曲線的二個端點甚至已不在常態裡,例如:攻擊(過度)VS退縮(不及)。因此,『過度』或『不及』是一個指標。
-
03.
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孩子行為反應通常不會只同時落在特定一種類型裡,因此必須再次提醒,孩子的各種反應,都是一種呼求、表達需要被了解與協助的訊息。因此,建議家長可以多與學校老師、其他共同照顧的成人收集孩子的各種狀態,以幫助自己去判斷孩子,並可積極尋求老師、社工或心理師的諮詢,以建立更符合孩子個別化狀況的教養撇步。
-
04.
寬容的對待自己與孩子
孩子受到的影響,非為單一方家長之責任,家長應避免過於歸因到特定成人的影響,建議可先讓自己身心穩定,才能從理解孩子的角度去協助他。
青少年期
12-18歲
進入社會化階段,即從國小生活中體驗小型社會經驗,在意同儕與師長的回饋,並從同學對其反應中去認定自己是怎樣的人。發展重點如下:
-
01.
成長不一致的焦慮
生理成長速度遠超過心理成熟,因此內心感到無助、徬徨與不安。
-
02.
情感表達之衝突
對自己能力之擔心、焦慮,多以與大人唱反調方式掩飾。
-
03.
同儕與偶像需求
心理、思考成熟度上仍缺乏主見,以致同儕意見與偶像為思考的參考架構。
-
04.
彰顯自己的不同
以為叛逆就是獨立,為反對而反對來凸顯自己獨特,認為這就是大人。
-
01.
以信任及傾聽來拉近與孩子距離
-
02.
達尊重,耐著性子聽懂孩子思考方式,接納意見後再討論彼此想法
-
03.
接納孩子內在的矛盾,瞭解「他還是孩子」,務過急於要求他成為真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