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牧基金會
原因與困擾
「外顯性」與「內隱性」
四大原則

孩子問題行為的原因和困擾

Risk Factors and Cause Problems

  • 01.原因

    兒童對自己心裡的困惑、不安、恐懼、憤怒、沮喪等感受,受限於口語表達能力而難以說出口且被理解,也可能因孩子解讀家庭氣氛還不容許其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而沒有表達,這些孩子往往藉由特別的行為表現來為內心的困苦找到出口。

  • 02.困擾

    這些表現往往對照顧者的耐心、敏感度與教養尺度有所挑戰,並引發照顧者或其他成人想要先去制止或矯正孩子的行為,但孩子會認為不被理解、心理的困苦沒有被接納與處理,然後更為失落或反抗,進而落入親子互動的另一個戰場,這些總是會讓身為家長的你身心俱疲。

家庭暴力影響下,孩子問題行為的 「外顯性」與「內隱性」樣貌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外顯性
內隱性

直接表現出來的、容易判斷的,在口語及行動上都明顯是衝動、具防衛與攻擊的目的,以下為五項觀察要點:

  • 01.

    對成人及規範的反應

    不服管教、容易唱反調。

  • 02.

    情緒反應

    情緒起伏大、容易哭泣或生氣,甚至情緒調整恢復穩定的時間比過去更久。

  • 03.

    人際互動

    對他人行為多有指責或挑剔、容易衝動或攻擊。

  • 04.

    學習部分

    拒學、作業難以完成、上課難以專心、成績表現起伏大或有明顯退步。

  • 05.

    生理部分

    衝動、注意力困難、記憶力受影響

小提醒

表現方式比較隱微、不直接,偏向因為壓抑而用討好或自我傷害的方式,有時也透過生理問題來呈現,以下為五項觀察要點:

  • 01.

    對成人及規範的反應

    討好、過度順從而沒自己的想法、對無法達到規範而過度焦慮不安、極為害怕被拒絕。

  • 02.

    情緒反應

    混亂、難以理解自己的感受,隔離自己的情緒(一般人會感到傷心或生氣的事情,孩子會一直說還好、沒事,甚至會用好笑來反應)、常顯得憂鬱(悶悶不樂)。

  • 03.

    人際互動

    疏離或缺乏互動的興趣。

  • 04.

    學習部分

    缺乏自信或探索的動力(缺乏好奇心)、原本感興趣的失去興致、提不起勁。

  • 05.

    生理部分

    因心理壓力已超過可承受範圍,而以生理症狀來代償,例如尿床、咬指甲、作惡夢、拔頭髮等。

小提醒
  • 01.

    仔細釐清問題行為的主因

    家長需觀察孩子在目睹前與目睹後整體身心表現的差異,若目睹家暴前,孩子即有類似上述狀況,可能較與天生氣質或平時教養方式有關,對此,建議可參考一般的親職網站的教養資訊。

  • 02.

    留心孩子各種非常態的行為

    無論是外顯或內隱類型,孩子們的表現都明顯是落在常態曲線的二個端點,甚至已不在常態裡,例如:攻擊(過度)VS退縮(不及)。因此,『過度』或『不及』是一個指標。

  • 03.

    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孩子行為反應通常不會只同時落在特定一種類型裡,因此必須再次提醒,孩子的各種反應,都是一種呼求、表達需要被了解與協助的訊息。因此,建議家長可以多與學校老師、其他共同照顧的成人收集孩子的各種狀態,以幫助自己去判斷孩子,並可積極尋求老師、社工或心理師的諮詢,以建立更符合孩子個別化狀況的教養撇步。

  • 04.

    寬容的對待自己與孩子

    孩子受到的影響,非為單一方家長之責任,家長應避免過於歸因到特定成人的影響,建議可先讓自己身心穩定,才能從理解孩子的角度去協助他。

以四大原則面對孩子的內心需求

4 Principles

好奇與接納
同理與陪伴
01

好奇

對孩子行為背後想說的話保持好奇心,通關密語『你怎麼了?』,當孩子的行為引起你的情緒,試著先問出這一句,給自己已經被激發的情緒有緩衝機會,也讓孩子感受到你想了解他,同時也是一種對孩子繼續用口語表達的邀請。

第二個通關密語『這樣啊,還有呢?』、『是甚麼原因讓你覺得/想要…』,引導孩子繼續表達。

02

接納

當孩子說出自己想法或感受,可能很不成熟或不合理,請先不要太快要去教育他、糾正他,請記得,對於孩子,我們要讓他們經驗到可以安全、自在地說出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所以對於孩子的表達,越是能繼續傾聽越是能讓孩子放心且願意地說出口。通關密語『你的意思是說…』,把你聽到的內容整理、簡單重述給孩子聽,跟孩子核對你聽到的與他說的是否一樣,然後不去批判或矯正,孩子自然會感受到自己被接納。

小提醒
03

同理

就是一種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試著把自己模擬成孩子的年紀,去體會、想一想這個年紀的孩子可能的情緒和想法、立場,同時保持彈性、開放度,去聽聽孩子說自己部分。如此,同理孩子更是一種彼此尊重的表現。

通關密語:
你是不是覺得(﹍情緒字彙、想法﹍)
你好像對﹍﹍﹍﹍很在意
你願不願意再多說一點你的心情(想法)

04

陪伴

陪伴有二種意思,一種是「在一起」,例如孩子想做甚麼事情,陪著他去做。另一種是「情感上的理解與支持」,孩子會因此充分感受到關注。舉例來說,孩子在遊戲時,家長在身邊,達到了「在一起」的陪伴,但如果家長專注於滑手機、看電視或做自己的事情,孩子還是會感受不到被關注,然後一直要求家長一起玩,那是因為小孩遊戲當中的樂趣或空虛,覺得沒有被理解與支持。

孩子在目睹家暴的經驗下,經驗到大人必須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或成人間的關係,而必須自己度過很多時間,他們對於「陪伴」的期望,自然會落在第二個層次裡。

鼓勵家長可在忙碌中,幫自己設立幾個時間點,例如每周二或三次,每次10-30分鐘不等,陪著孩子進行他想玩的、想聊的事情,專注於彼此的互動、聆聽孩子的苦與樂,分享他的遊戲內容,若能一起玩就更棒了

小提醒
  • 01.

    傳達出對孩子個人想法與感受的尊重。

  • 02.

    家長以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怎麼了、還可以怎麼做會更好。

  • 03.

    當教養不複製權力控制的模式(因為我是大人、所以你要聽我的),就是真正阻斷暴力循環。